从一家本土企业发展壮大成产业集群——
华安针织机械因链而强的“秘诀”

从无到有,从小到大;集群发展,因链而强。
近年来,华安突出工业、突破工业,全面开展亲情招商、以商引商,全程提供“妈妈式”服务,成功招引永良、泳力泰等针织机械龙头企业入驻华安经济开发区,不断强链补链延链,集聚壮大优势产业,引领产业转型升级,推进“产品集成、企业集群、产业集聚”,致力打造有模有样的针织机械产业园。
带出来,龙头企业强势引领
漳州市永良针织机械有限公司2011年入驻华安经济开发区,是一家专注生产针织大圆机核心部件的本土企业。
“小到6毫米的零件,大到200多公斤的‘大家伙’,我们样样能造。”总经理李阿扁是华安丰山本地人,1997年从学校毕业后就开始从事针纺机械行业。花十年时间攒足经验和市场资源后,他回到华安开发区,独立创办起永良针织机械有限公司。
李阿扁把永良生产的配件比作针织机的“心脏”,恰如汽车的发动机。“市面上的织物布料流行新品,针织机型更新换代,我们的产品就会紧随其变。”永良自主研发团队20多人、先进生产设备300多台,能根据客户独特的需求做设计。如今,永良已跻身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行列,成为行业标杆,在“智能制造”上独树一帜。
作为行业新品研发与销售的领跑者,永良不懈追求技术创新。先后突破高精密免拆变换防晃三角、防震动针织机中心组、热处理工艺等关键技术的研究,上榜福建省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、2018-2020年度省级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。据中国纺织协会权威统计,2017-2019年,永良的三角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全国连续三年排名第一。
技术先进,品质卓越,口口相传。永良的客户源源不断,订单年年暴涨,即使在新冠疫情全球流行的当下,亦不受影响。公司目前年产值达3亿元,系亚洲同类型针织机配件最大生产商,占有全球针织大圆机行业35%的市场份额,也因此吸引了福建泳力泰、永宏、兴纺等“兄弟”企业相继入驻华安经济开发区。
强起来,针织机械全面开花
“品正则兴,纺织未来。”福建兴纺是一家专业设计开发和生产制造针织大圆机的企业,可为客户量身定制各种针织机。厂区占地仅15亩,生产的各式大圆机却“高大上”,能纺出各种花型的上乘布匹,产品90%出口,远销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,甚至中欧班列上也运载有他们的产品。
兴纺机械总经理赵京阳是山西人,曾和李阿扁在同一家台资针织机械厂当技术工人。正是在李阿扁的不断鼓励下,赵京阳去年也来到华安经济开发区创业。9月落户,10月投产,5个月成“规模以上企业”,今年上半年产值4500万元……
“得益于华安良好的营商环境,在这里,我只管专心生产,其他事宜都有政府安排专人帮我搞定。”赵京阳说,作为一名外来的普通创业者,能取得这样的成绩,与当地政府“妈妈式”服务分不开,一流的营商环境让他有了更多施展拳脚的空间和信心。
“我两个女儿都在丰山中心小学就读,平时我们上班忙,不能及时接女儿放学,她就在校内享受课后延时服务。”兴纺加工车间主管魏宇刚也是山西人,妻儿都随来开发区就业就学。
服务求发展,创新促转型。今年来,华安经济开发区加快园区标准化建设,持续优化营商环境,吸引高端项目入驻,力促企业转型升级,为企业提供“妈妈式”服务,为项目建设“开绿灯”“加满油”,全力帮减产、助增产、促达产。
引进来,产业链条拉长加粗
目前,落户华安经济开发区的有兴纺、兆鸿、泳力泰、永宏等7家针织机械企业,已形成大圆针织机从整机到60%的配件供应链,年总产值达15亿元以上,初步形成针织机械产业园规模。
“初步形成的产业链条会吸引更多的同行入驻,而且开发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土地电力资源,也是吸引企业入驻的优越条件。”华安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分管领导高福来分析道,随着城市的扩张和产业的升级,厦漳泉地区许多针织机械企业有外迁需求,作为厦漳泉同城化大都市区的后花园,华安经济开发区正是承接这些企业转移落户的首选之地。
近年来,华安经济开发区大力实施“飞地工业”政策,“一区六园”蓬勃发展。区内现有产业特色明显,在正兴铝车轮、日上锻造、永良针织机械、立兴食品、绿盛园食品等具有经济实力和科技含量的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下,产业的聚集效应已初步形成。已基本形成了先进装备制造、绿色食品、智能家具家居、新能源电子科技四大产业集群。
固链强链,补链延链。围绕现有产业链条,以技术改造推动“强链”,以项目建设推动“补链”,华安针织机械正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,形成以产业集群内龙头企业引领带动的集聚效应,不断提升产业集群的层次和水平,打造产业链完整、智能化程度高、技术研发能力强的产业生态链,大幅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和风险,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。
蓝图已绘就,奋进正当时。华安针织机械产业从一家本土企业发展到产业集群,再壮大发展成产业园区指日可待。
⊙唐小玲 黄建和
责任编辑:吴鹏举 陈岩 徐镜正